2013-10-30 12:33:02 星期三 全国党建标杆院系 河南省“双一流”创建学科
学位工作
  当前位置: 首 页 >> 研究生教育 >> 学位工作 >> 正文

0705 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发布人:赵伟 供稿人:王宇 发布时间:2025-11-10 点击数: 打印本文

0705 地理学一级学科

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第一部分 学科概况和主要研究方向

一、学科定位与发展目标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空间分布、相互作用及其动态演变规律,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立足交叉学科优势,致力于揭示地理规律、解决现实问题、服务国家与全球发展。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经济地理学、灾害与风险地理学、景观与区域地理学、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学、全球变化与世界地理学等二级学科。

本学科于2005年获得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理学硕士点授予权,2020年获地理学一级硕士学位授予权点,现为河南省重点学科,拥有自然资源部矿山时空信息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中部粮食主产区国土生态与土地利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河南省实景三维地理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等5个省部级科研教学平台。近年来,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0项。在区域环境变迁与生态修复、国土空间规划与城乡发展、时空信息获取与处理、矿区环境多源遥感监测等方面具有优势与特色。

按照“强化特色、交叉融合、重点突破、服务发展”建设思路,服务实施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需求,培养具有扎实的综合地理学基础,熟练掌握GISRS、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能创新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实际问题的新型综合人才。

二、主要研究方向

本学科设置4个主要研究方向,具体如下:

1.自然地理学

围绕全球环境变化及区域响应、陆表过程与空间格局等学科前沿领域,开展“地----生”系统相互作用、区域环境变迁及地域系统修复机理等研究;在脆弱生态系统功能恢复与景观重建、流域环境演变与生态保护等方面开展特色鲜明的科学研究,为解决煤矿区环境综合整治治理与生态功能恢复、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构建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2.人文地理学

围绕区域可持续发展及人地系统机理调控、资源利用与生态建设等学科重点方向,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与区域绿色发展研究。在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与模式、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补偿等方面有明显的学科优势,为探求人文地理现象的形成机理和空间格局、探索城乡与区域新质生产力形成规律与建设实践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为满足多源地理信息快速获取、协同处理及地理信息应用等需求,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研究地球表层系统中自然和人文要素的分布特征、时空分异、空间联系,以及地理空间数据、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表达、分析和应用研究;在高精度空间信息获取、时空信息融合等方面开展特色鲜明的研究,为国土空间规划、脆弱区环境变化监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理论发展与技术体系构建提供支撑。

4.资源环境遥感

针对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环境变化与监测等问题,运用多源多模态遥感等技术手段,开展资源环境要素遥感监测、植被变化、土壤性状及水文水质特征变化等研究,探查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状况,对其动态变化开展监测、评价及预报预警等工作。在多源遥感联合监测地质灾害、矿区环境演变机理、区域生态调控等方面具有优势,为解决区域自然资源调查、生态功能修复、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问题等方面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第二部分 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一、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本学科硕士学位的学制为三年,学生应修满学校规定的学分数量本学位点硕士学位课程以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等多种形式开设。毕业生应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宽广的专业知识、相关工具性知识和实验知识。

1.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包括哲学社科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外语基础、专业技能、专业课程等相关基础知识。

1)哲学社科基础主要包括自然辩证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与实践等,该学科硕士生应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2)熟悉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良好的数学、物理、化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等自然科学基础。

3)外语基础知识指通过学校的基础英语或学术交流课程考试,达到无障碍阅读外文专业文献,能够运用外语进行口头交流,正确撰写论文的外文摘要。

4)掌握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数值分析等专业技能,会用地图手段表达地理学问题。

5)本学位点的专业课程包括现代自然地理学、高级经济地理学、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现代遥感技术等。

2.专业知识

要求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所从事学科方向的专业知识;同时,具有一定的部门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的专业基础。

3.工具性知识和实验知识

1)熟练掌握专业仪器的使用,熟练应用专业工具软件进行资料处理和分析,熟练运用文献查询工具查找相关专业文献。

2)受过规范的野外调查或要素观测的技能训练,能够胜任野外工作;同时,能根据研究需要设计相关实验并实施,独立处理及分析实验数据。

4. 学分要求和课程设置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所修总学分基本要求为28学分,包括课程学习(不少于24学分)和必修环节(4学分)。其中,核心课程包括《现代自然地理学》《高级经济地理学》《当代地理信息技术》《现代遥感技术》等。

二、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1)了解地理学的发展趋势和前沿领域。

2)熟悉社会发展对地理学应用研究的相关要求。

3)知道国家关于地图和地理数据资料相关内容的保密规定。

4)尊重他人的学术思想与科研成果,严格按照学术规范进行文献标注。

5)科研道德良好,治学严谨,认真求实,勤奋踏实;

6)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勇于负责,敢于担当,不迷信书本和权威,坚持实验检验真理。

2.学术道德

遵守共同的学术道德规范。在地理学研究中,数据、地图、研究方法是表征地理研究成果的三个重要方面,硕士生应对他人的这些成果能够进行正确辨识,并在自己的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加以明确和规范的标注。

三、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能力

能够熟练运用一门外语阅读本专业学术文献,能够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规范途径获取相关的地理学知识、最新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与技术。

2.科学研究能力

1)地理学硕士生应能够对自己从事研究领域的某些方面进行较为系统的评述。

2地理学硕士生能够应用本专业理论和研究方法去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3)地理学硕士生能够熟练将智能计算应用于地理学研究过程中。

3.创新创业能力

了解地理学领域创新创业内涵,进行相关创新创业活动的知识储备、机会辨识、资源整合、模式优选、计划制定、实践实施,最终实现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4.实践能力

本学科的硕士生都应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及协作意识,至少能够在本学位点的4个学科方向之一从事学术研究或实践应用。

1)自然地理学方向的硕士生应具有实验测试及数据分析技能。

2)人文地理学方向的硕士生应具有调查和分析社会经济问题能力。

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方向的硕士生应具备GIS二次开发的能力。

4)资源环境遥感方向的硕士生应能熟练运用常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

5.学术交流能力

1)能够较清楚地表达自己关注的科学问题、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基础数据、研究结果、主要结论及问题讨论等。

2)硕士生应定期向导师汇报科研进展。

3)至少参加一次国内外学术会议,鼓励提交论文或现场学术报告。

6.其他能力

具备野外调查或调研所需要的组织、联络及沟通等社交能力;按照中国文化传统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

四、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1.选题和文献综述的要求

1)选择地理学具有实际应用或理论意义较大的课题。

2)结合本学位点的研究方向,选题具有先进性、科学性。

3选题要了解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前沿、发展趋势,弄清研究课题具备的理论意义或实践价值。

2.规范性要求

学位论文至少包括以下6个部分:选题依据、研究进展综述、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说明、数据和资料来源说明、研究结果、主要结论及其可靠性或有效性分析。

学位论文一般由前置部分、主体部分、参考文献、附录(非必要项)和结尾部分组成。前置部分包括封面、封二(扉页)、题名页、勘误页(非必要项,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摘要、目次、页图和附表清单(非必要项,可根据论文实际情况确定)、致谢;主体部分包括引言(绪论)、正文和结论;参考文献应严格按照《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15)的要求书写;附录作为主体部分的补充,附录编号、附录标题各占1行,置于附录条文之上居中位置。每一个附录通常应另起页,如果有多个较短的附录,也可接排。结尾部分由作者简历、学位论文数据集等部分内容组成。

论文撰写规范,内容完整。对研究现状必须进行系统地查询,技术开发性论文应有需求分析;引用别人观点或成果必须列出相应的文献,参考文献不少于50篇,其中高相关中文文献不少于5篇;论文中的公式与符号应统一规范,首次出现须注明含义,相同物理量的符号必须一致,图表需要完整说明。

论文在导师的指导下选题,有3人组成的小组审题通过后即可开题。答辩前,论文应先通过匿名预审,即由校内外各派一个评阅人参与论文评审。

同时,撰写学位论文应注意以下7点:

1)所有涉及国界、省界、县界的图件,须使用带有审图号的标准地图或以之作为底图,并注明审图号。

2)原始数据和资料要标注来源出处,野外试验点、采样点或所研究区域的样本取样点必须配有国家标准定位坐标。

3)所有研究和分析采用标准或规定的分析方法,并注明出处;新方法必须详细描述其推导、步骤与操作程序。

4)文中需附中英文图表题,计算式应清晰规范,必须用公式编辑器编排,并有顺序号。

5)核心学术概念要明确、严谨、有效,避免将生活习语或流行语用作学术概念;除一级学科惯用缩略语外,其他缩略语必须在第一次出现时注明全称。

6)论文必须有适量的外文参考文献,且与中文文献一样能够做到规范引用。

7)论文应有专门章节对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进行可靠性或有效性分析。

3.质量要求

1)选题应围绕一个地理学学术问题或应用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社会实践问题来开展。

2)所用数据翔实、有效。

3)研究方法针对性强。

4)技术路线清晰可行。

5)文字表述逻辑严谨。

6)研究结果具体,可信度高。

7)论文应明确体现研究方法和关键技术,能够反映作者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

8)结论明确,并有一定的新观点、新见解;研究成果应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

五、学分要求和课程设置

1.学分要求

学术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所修总学分基本要求为不少于28学分,包括课程学习(不少于24学分)和必修环节(4学分)。课程学习分为学位课(不少于16学分)和非学位课(不少于9学分)。另外,学位课分为公共必修课(8学分)和专业必修课(8学分);非学位课分为专业选修课(不少于9学分)、公共选修课(不计学分)和补修课(不计学分)。

2.课程设置

本学科研究生的公共必修课分别有《基础英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与实践》《自然辩证法》《应用统计》。

专业必修课为《现代自然地理学》《高级经济地理学》《当代地理信息技术》《现代遥感技术》和其他有必要开设的相关课程。课程以校内外专家以实际案例讲授为主。

专业选修课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研究生个人发展需要,自行设计和设置。专业选修课的设置不宜太多,仍以校内外专家案例教学为主,各案例课程行业专家上课时间不少于4学时。建议采用启发式和研讨式教学方法,注重实际应用,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公共选修课由学校统一开设,学生个人根据兴趣自愿原则,不强制要求,没有学分。

补修课是针对跨专业考取的硕士研究生,应补修本学科的本科专业必修课不少于2门。补修课程由导师确定,并应在课程计划中列出,通过自学或跟随硕士生听课方式进行。

六、外语与学术成果要求

1.外语

能够应用英语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英文写作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通过学校组织的基础英语或学术交流考试。

2.学术水平与成果体现

在论文发表、获奖、专利等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成果认定应符合《河南理工大学高质量论文目录》《河南理工大学关于研究生申请学位创新性成果要求的规定》《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关于研究生申请硕士学位创新性成果要求的规定》(测研〔20251号)及其他有关科研成果规章制度的规定。申请学位的成果量化总分应 ≥ 3分,要求至少有1篇成果为八级及以上的学术论文,且论文必须与学位论文相关。

第三部分 编制单位和编撰成员

(按姓氏笔画为序)

编写单位: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

长:袁占良

员:王世东 王海江 郭灵辉 郝成元 景海涛



上一条:0816 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下一条:测绘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名单

河南理工大学 中国 河南焦作 高新区 世纪路2001号 [454000]
版权所有 © 2021 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 院办:0391-3987661